其實黑眼圈是需要對症下藥的,而且造成黑眼圈的原因很複雜,絕對不是單單的睡眠不足引起而已。
眼眶周圍是由柔軟的結締組織、脂肪組織及豐富的微血管所構成。大致可分為以下八大主因:
1.遺傳因素:
先天色素較深;或眼皮天生較薄,透過光線的折射,就容易使得靠近眼皮的靜脈血管顏色顯出紫黑色。
2.日曬:
長期紫外線照射導致色素沉澱。
3.過敏體質:
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等患者,常因眼睛發癢而搓揉眼部導致皮膚較為暗沉,或因鼻部腫漲導致眼部血流緩慢而使眼周呈現青黑色,這類患者往往自幼即有眼眶周圍充血情形發生,長時間累積就容易出現黑眼圈。
4.疲勞、睡眠不足、或者長時間注視近物:
都會造成眼眶周圍靜脈微血管充血與組織水腫,甚至引起血液的淤腫以及些許紅血球積存在真皮層內,若經過長時間反覆刺激充血與血紅素沉積,黑眼圈就會慢慢浮現與擴大。
5.老化:
老化皮膚由於鬆弛而產生皺摺與陰影,看起來眼周特別暗沉,例如淚溝型黑眼圈和眼袋型黑眼圈。
6.不良的生活習慣:
吸菸會刺激眼睛造成結膜及眼眶充血現象,而香菸燃燒的成分還會造成皮膚老化與暗沉。此外,微量飲酒可增加血液循環,但若酗酒反而會使血管因長期間充血導致血色素因血管破裂沉積於血管外面,進而造成鐵色素的沉積且不易自行消失。
7.懷孕與月經週期:
此時皮膚會較蒼白,使得皮下血色素看起來較明顯。
8.藥物作用:
例如血管擴張劑。
由於造成黑眼圈的因素如此之多,許多人的黑眼圈問題並非單一原因所造成的,往往同時合併了多種原因,若能先找出原因、並從根源將之去除,例如每天保持充分的睡眠與休息、接受減敏治療、避免日曬、戒除菸酒、調整用藥、延緩肌膚老化等等,才能減少黑眼圈繼續惡化的機會,同時,再針對已出現的黑眼圈症狀,配合正確的治療或保養,如此一來,黑眼圈的消失就非難事了。
若以黑眼圈的症狀來看,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黑眼圈的類型 | 改善原則 |
黑色素沉澱型 | - 淡化黑色素 |
血色素沉積型 | - 促使皮膚自己有能力去消除血紅素的代謝產物(即膽紅素) |
對症下藥,向黑眼圈說拜拜!
1.針對黑色素沉澱型
在藥物治療方面,像是杜鵑花酸、維他命A酸、以及對苯二酚都可以抑制酪胺酸脢的活性,降低黑色素產生的機會。在保養品的選擇上,可以選用含有果酸、左旋維他命C、熊果素、麴酸、麴酸棕櫚鹽等成分之產品,對於黑色素有還原、淡化或加速代謝作用。若希望快速改善黑眼圈的色素沉澱,不妨考慮接受左旋維他命C超聲波導入等療程,都能達到不錯的美白與抗老雙重效果。
2.針對血色素沉積型
在保養品成分方面,維他命K主要作用在於減少凝血;黃岑純化物(Chrysin)可消除血紅素的代謝產物-膽紅素,讓積聚的鐵質增加溶解性,減少黑眼圈;羥基琥珀硫亞氨(Hydroxysuccinimide)則可藉由螯合鐵質來減少膽紅素的產生。
若要積極改善此型的黑眼圈,還可利用染料雷射,其獨特的585nm波長主要作用於血管內的含氧血紅素,血紅素再將雷射光能量轉移到血管壁之上皮細胞,引起血管凝集並受到破壞,進而消除血色素的沉積現象。
平常若發現此型黑眼圈變得較為明顯時,最好平躺冰敷雙眼十至十五分鐘阻止血管繼續擴張與消腫,之後用溫毛巾熱敷雙眼並用雙手輕輕按摩上下眼瞼附近,增加眼眶周圍淋巴靜脈循環。
想要戰勝黑眼圈絕非一朝一夕的工作,首先必須排除根源性的不利因素,再配合對症保養,只要有耐心,一定可以早日脫離熊貓一族跟黑眼圈說拜拜了。